028-86261811

优惠活动
优惠活动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优惠活动 >最新活动

牙齿矫正科普篇|对牙齿矫正认识的八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分享:

误区1、只有小孩子才能牙齿矫正

牙齿矫正没有年龄的限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新陈代谢快,适应能力强,牙齿矫正的时间也相对较短,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小孩子才能做矫正,成年人也是可以!只不过医生要通过判断成年人自身的牙周情况,情况允许,完全可以做矫正!

图片3

误区2、小孩子正牙一定要等到孩子换牙结束吗?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固定矫治器(托槽)进行正畸的最佳矫治年龄为12-14周岁左右,乳牙全部替换完成;但当孩子存在“地包天”、严重的龅牙、“小下巴”、乳牙早失或滞留、恒牙未萌出及咬唇、吮指、口呼吸、打鼾等不良口腔习惯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有些上下颌骨发育的问题要“发现即治疗”,越早治疗,引起的危害和面部的发育影响越小。

误区3、牙齿矫正一定要拔牙吗?

拔牙成为很多人对牙齿矫正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拔牙真正的目的在于提供矫治间隙,这是解决牙列拥挤、前突等问题的常用手段,临床上约有60%左右的病人需要拔牙矫治。当然对于严重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横向扩展牙弓、片切(适度磨窄牙齿)、推磨牙向后等多种方法······究竟哪种方法更适合,还是那句话,具体情况需要专业的正畸医生具体分析,对于真正需要拔牙矫治的患者,正是利用拔牙间隙来排齐拥挤的牙齿、内收过突的前牙、改善面型,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损伤,规范的正畸治疗能让牙齿最终排列紧密,恢复正常的牙齿邻接关系,不会留有牙缝,更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图片2

误区4、牙齿矫正后会松动,老了会掉牙?

这个误区在于将牙齿正畸和牙周病混为一谈。真正引起牙齿松动的元凶是牙周病。当口腔环境维护差时,牙齿表面牙菌斑没有及时清洁干净,与唾液中的矿物质进一步作用形成牙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堆积,感染其周围的组织造成牙周炎。而支持牙齿周围的组织如牙槽骨等因牙周炎而发生吸收,牙根被牙槽骨所包绕的面积随着牙槽骨的吸收而减少,最后发生松动和脱落的现象。不可否认,牙齿在矫正过程中由于受力和牙槽骨改建,松动程度会增加,但当正畸治疗结束、牙齿不再受力后即会自行恢复,只要好好维护口腔环境,避免牙周炎的发生,以后就不存在牙齿松动脱落的问题。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是:在正畸过程中,除了常规认真刷牙,将托槽周围清理干净之外,还可以使用牙线,间隙刷,冲牙器对牙齿进行彻底的清洁。

图片4

误区5、牙齿矫正很疼,不能正常饮食?

牙齿矫正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可怕,现今矫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轻力矫治,针对此问题,目前有资质的医院基本使用的是自锁托槽系列,就通过其小巧的外形及低摩擦、轻力的矫治特点,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矫治体验,让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或仅有轻微不适,复诊加力后牙齿的酸胀感及咀嚼无力通常两三天之内就会消失,隐形矫正舒适度会高于金属矫正,至于饮食方面,在矫治期间需注意避免吃过硬、过粘的食物,其他基本都能吃,不会影响正常饮食。

误区6、矫治器只有金属托槽吗?

矫治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金属材质的托槽,例如普通金属双翼托槽,金属自锁托槽,还有接近牙色的美学陶瓷托槽,视觉上色差不大,还有隐形矫治器、舌侧矫治器基本能做到完全“隐形”,让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矫正过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及专业医师的建议做出选择。

图片6

误区7、矫治力越大,复诊越频繁,就能缩短矫正疗程?

牙齿移动是缓慢的生理性移动,平均一个月最多移动1mm,实际上很小的力量即可启动牙齿移动的骨改建,过大的矫治力不仅不会加速牙齿移动,反而会因超过生理承受限度而使牙齿停止移动或造成不必要的牙槽骨潜行型吸收。过频繁的复诊,也会使牙齿和牙周组织失去休整的时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牙齿矫正决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尊重生理规律。一般固定矫正治疗需要2年至2年半左右的时间,但随着自锁矫治技术和隐形矫治技术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复诊次数。

误区8、摘掉矫治器就大功告成,佩戴保持器无关紧要?

经过漫长的矫治,终于获得一口整齐的牙齿。要让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至昙花一现,需经历一个漫长保持期。矫治结束初期,由于肌肉动力平衡改建尚未完成、牙周组织并未在新的位置恢复平衡、口腔不良习惯未破除、生长发育未完成等原因,矫正后的牙齿很容易复发回原来的位置,因此佩戴保持器至关重要。一般至少佩戴2年,且保持阶段患者仍需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时复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戴用保持器。

图片7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